现代艺术150年——6 原始主义,1880—1930/野兽派,1905—1910:原始的呐喊
像泰晤士河贯穿伦敦那样,原始主义贯穿了整个现代艺术,它指的是那些模仿或借用了古代原始文化所创造的手工制品、雕刻和图像的西方现代绘画与雕塑。这一称谓隐含帝国主义色彩,开化的“文明”欧洲人充满优越感地创造了这个词,用来指涉非洲、南美、澳洲以及南太平洋未受教育的“野蛮”部落的艺术。
这种措辞预先假设了这些文化及其艺术缺少进化:一件两千年前的非洲木刻和上周刚被创造的那件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被视为原始的。讽刺的是,那些物件的“现代”版本很可能是应旅游业而生——这是精明的“原始人”利用容易受骗的西方人的实证,然而,这一说法对20世纪早期的一些人并不适用,他们曾热情宣扬,那些高贵野蛮人所创造的文化未受“糟蹋”,仍保有“天真”的品质。
关于高贵野蛮人这一感伤而理想化的概念可追溯到17世纪晚期开始的启蒙运动。就现代艺术而言,我们知道高更很早就接受了它。他于1891年离开衰落的欧洲,前往塔希提与土著一同生活,他宣称自己将成为一个“野蛮人”,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周围“原始的”环境(结果是,性病四处播散)。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策略,预示了世纪末的那场国际性装饰艺术运动的到来,这一运动有不同的名称,在法国被称为新艺术运动,在德国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为维也纳分离派。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和工匠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和曲线之美,令人想起古代陶器的优雅和原初主题的质朴。
现代艺术150年——5 塞尚:吾人之父, 1839--1906
“他是第一位使用双眼作画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1937年生)说道。我笑了。这位七十多岁的英国艺术家能以一种清新直接的方式来谈论艺术。此时是2012年1月中旬,我们漫步在霍克尼负责的一个展览中,讨论起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
伦敦正开足马力准备举办当年夏天的奥运会,而作为城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位于皮卡迪利大街上的皇家艺术学院腾出大片空间,交由大卫·霍克尼来装扮。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制作了一张张同样题材的图像:英格兰北部东约克郡的山冈、田野、树木和小路。作为一位七十好几的人,他执意舍弃了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年的好莱坞的聚光灯,将注意力重新放在英国变化无常的自然景观上。这些图片有些是油画,有些是iPad打印出的相片,令人心醉、兴奋。令人心醉的是霍克尼眼中的色彩和形状:小路是紫色的,树干是橘色的,树叶变成了鲜艳的泪珠。令人兴奋的是,至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有像霍克尼这样被认可的世界级画家,为重新想象英国的乡村风光做了一次全面的尝试。
我再多说一点。自保罗·塞尚在法国创作同类绘画的一百多年以来,霍克尼的当代自然画中所描绘的风景是最出人意料、最原汁原味也最具挑逗性的。而且,英国艺术家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明显受到这位后印象派艺术家的极大影响。我们围绕他的展品边聊边走,霍克尼就图像是如何被创作和被理解这个话题,谈了好几点充满激情的看法。他对观察的这些洞察,全都可以追溯到那个被称作“艾克斯大师”的人的开创性作品。
现代艺术150年——4 后印象派:拓展领域,1880—1906
如果叫一声“后印象派艺术家”,我们现在所知的这四位中没有谁会搭理。这并不是因为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乔治·修拉和保罗·塞尚自命不凡或反对这一称谓,只是因为这个词在他们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被创造出来。
是罗杰·弗莱(1866—1934),英国的博物馆馆长、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在1910年发明了这个称呼。伦敦格拉夫顿美术馆即将举办一个展览,他选定这些艺术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展览,因此他需要一个集合名词来统一称呼这群迥然不同的艺术家。对于这些扎根于法国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来说,这是一次少有的伦敦远行,而且很可能会引起轰动。这就意味着,狂热的媒体聚光灯将不可避免地落在弗莱身上。因此,确定一个适当的、有助于宣传效果、经得起他那些艺术界同行审查的标题非常重要,同时——以我的经验来说——也是出人意料地困难。
我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工作的七年中,大约有六年半的时间是用在讨论展览可能使用的标题上。“我不骗你”,“一字不假”,“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都作为展览候选名称而被讨论过一次或数次。一次典型的“标题会议”通常约有15人参加,13人除了说“不行”或者“绝对不行”外,就是保持沉默,剩下的两三个乐观主义者提出建议。这当然是非常可笑的,可这确实凸显了艺术界的一个主要对峙:公众与学者兴趣点的对立。博物馆馆长和艺术家们意识到媒体能有效地将他们的理念传递给持怀疑态度的非专业公众,但是坦率地说,大部分人宁愿不找这个麻烦。他们宁可被生锈的钉子戳进眼睛,也不会默许因为一个具有哪怕一丁点儿“平民主义”的展览名称而使自己在同僚面前受辱。结果,他们便习惯于倾向那些极其枯燥和死气沉沉的名称,让人不禁觉得这是从晦涩的学术文章中抄来的。与此同时,热情奔放的营销团队恳求将类似“旷世杰作”“一鸣惊人”或者“一生一次”这些词加进标题中。线索陷入僵局,靠咖啡刺激的讨论持续数小时以后,通常继以大量邮件往来,直到最后时刻,这时,会达成某种半心半意的妥协,还说不准能不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现代艺术150年——3 印象派:现代生活的画家,1870-1890
克劳德·莫奈前倾着身子,将一块方糖扔进咖啡杯里搅着。他不慌不忙。调羹在热饮中每一次呆板的转动,都像音乐的节拍器一样,标示着他的思绪。他思绪万千。那些聚拢在他身边的人心情同样不平静,甚至连并未卷入这一危险任务的爱德华·马奈也很紧张。
那天上午,其他人聚集在位于拥挤喧扰的巴黎北部的盖尔波瓦咖啡馆里,对于他们来说,尚有许多事情需要考虑。即将到来的那一天,1874年4月15日,他们将开始一个成就或毁灭他们职业生涯的展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阿尔弗雷德·西斯莱、贝尔特·莫里索、保罗·塞尚、埃德加·德加和莫奈本人,都拿各自的生涯作赌注,决定不理会学院的那套系统,举办他们自己的展览。
位于巴提诺格里斯大街11号(现为克里希大街9号)的一家咖啡馆备受这群三十岁上下的艺术家的青睐,数年来他们都聚在这里,讨论艺术和人生(在这个阶段他们常常被简称为“巴提诺格里斯小组”)。马奈的工作室就在附近,他经常加入这些年轻的新手,并鼓励他们要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但谈何容易。被当权机构拒绝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情,像莫奈那样没有私人收入的人,几乎难以维持生计。
现代艺术150年——2 前印象派:走向真实,1820-1870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小插曲。从它发生的地点来看,就显得更加特殊了。
此处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时间是安静的周一早晨,博物馆刚开门不久。当时我只身一人在一间挂满名画的展厅里,安安静静地正要准备尽情好好欣赏一番艺术,然而,在博物馆大厅的入口处,却发出了一阵令人讨厌的喧闹声。
一个小男孩在毫无防备之下,就被迅雷般禠夺了视觉的能力。他甚至没有看清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就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对方的力气太大,他无法反抗,施力者的意图坚决而明确:就是要让男孩什么都看不见。
现代艺术150年——1 泉,1917
1917年4月2日,星期一。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正在华盛顿敦促国会正式向德国宣战。与此同时在纽约,三位穿着讲究的年轻人,离开坐落在第67街西33号的一套漂亮复式公寓,款款向城里走去。他们脸上带笑,边走边聊,不时发出低低的笑声。对于走在两位粗壮朋友之间的那位苗条而典雅的法国人来说,这种街头漫步总是令他心旷神怡。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在这座城市生活已有两年:长到足以认路,短到还不至于对这座赏心悦目、充满魅力的城市习以为常。向南穿过中央公园再朝哥伦布广场前进,一路走来所产生的愉悦感总让他精神振奋;绿枝嫩叶与周围建筑相映成趣的美景,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对他来说,纽约城是一件艺术珍品:一座布满美轮美奂的现代展品的雕塑园林,比人类另一件伟大的建筑作品威尼斯更具活力和急切感。
三人徐徐走在百老汇大街上,这条大街犹如一个寒酸的不速之客,闯入周边富有而美丽的街道。抵近市中心时,太阳隐却到难以穿透的水泥和玻璃建筑之后,春天的空气中多了一丝寒意。两名美国人隔着走在他们中间的朋友交谈着;法国人的头发被风向后吹起,露出高高的前额和坚毅的发际线。他们交谈,他则沉思;他们前行,他却止步。他从一家杂货店的玻璃窗向内看,为了减少反光,他把手搭在眼睛上面,露出了纤长的手指和修剪整齐的指甲,手背上筋脉清晰:看得出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他在那里停留片刻,便离开了商店,抬头看了看。两位朋友已不见踪影。他四下望望,耸了耸肩,点燃一支雪茄,而后穿过马路,倒不是为了去找他的朋友,而是想寻找温暖阳光的拥抱。此刻是下午4点50分。法国人的心头一阵焦虑。商店即将打烊,而他却急需买样东西。
现代艺术150年——7 立体主义:另一种视角,1907—1914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这位出生于意大利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先锋艺术斗士,写出来的东西却并不总是一击即中。他的聪明才智使得他很爱炫耀华丽的辞藻:过分热衷于即兴发表解释现代艺术的“名言”,但是,这些名言并没有令人一目了然,反而常常带来困惑。不过,他的语言天赋偶尔也使他得以直指作品或艺术家的核心,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并没有多少。
就立体主义这一看起来难懂到无法理解的艺术运动而言,阿波利奈尔对其本质的敏锐观察无人能及。谈及这一运动的共同创始人、他的朋友巴勃罗·毕加索时,阿波利奈尔说:“毕加索研究物体,就像外科医生解剖尸体一样。”这正是立体主义的精髓:选择一个主题,通过大量分析性观察,将其解构。
对于这种艺术的创作方法,先进如阿波利奈尔也花了好一阵子才领会。1907年,阿波利奈尔拜访毕加索的工作室,这是他第一次邂逅立体主义。这位西班牙人邀请诗人来看他最近在创作的作品,为此他已经画了一百多张草图。创作已接近尾声,毕加索一直试图把众多艺术影响和自己念兹在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而这件作品是他雄心壮志的综合体现,比如重新强调被印象派抛弃的线条。但当自豪的毕加索把新作《亚维农的少女》展示给他信任的这位朋友时,阿波利奈尔惊呆了,感到一片迷茫。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五个向外张望的裸女,绘于一张2.5平方米的巨大画布上,她们的身体以棕、蓝、粉色粗略地画出,用一系列棱角分明的线条勾边,线条的运用方法使形象变得支离破碎,就像在一块碎玻璃里看到的那样,阿波利奈尔认为这幅画也会将毕加索的事业毁得稀巴烂。他无法理解它。为什么毕加索觉得有必要放弃优雅而富有情调的象征性绘画——要知道,这在收藏和批评家那里可大受欢迎——转向一种看起来不但太原始而且糟糕透了的风格?